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2010/10/15 馬拉邦山 Manapan

馬那邦山,又名「馬拉邦山」,為泰雅族語Manapan譯音,是指山容壯麗的意思。馬那邦山,為苗栗名山,名列台灣小百岳,以秋冬賞楓著名。不僅如此,馬那邦山還可以遠眺雪山至大霸尖山之間著名的聖稜線;此外,馬那邦山也是昔日的古戰場,遺留不少歷史遺跡,可說是一座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豐富的名山。





我車上 mio 找不到馬那邦山但是有 東興國小,我從苗栗大湖鄉的南湖進入「苗55鄉道」,至淋漓坪,再轉入「苗55-1鄉道」,約三、四公里,過東興國小,隨即抵達馬那邦山第一停車場。停車場旁民營的遊客中心有提供導覽地圖及遊客接駁服務。為何有接駁服務?因為從停車場出發,大約還要步行4公里的產業道路,才能抵達登山口。產業道路狹窄,假日遊客不多,不易會車,遊客若開車進入,會造成塞車,所以便產生了接駁服務的生意。









我改走~~~~~~

大湖→南湖→淋漓坪→第二停車場→天然湖→〈登山口〉→櫸木林→大石壁 →馬拉邦山頂








馬那邦山兩個主要的登山口,北線在「上湖」,南線在「天然湖」。非假日時遊客少,勉強可將車子開至北線的「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從錦雲山莊出發,只需步行約30-40分鐘的產業道路,便可抵達「上湖」登山口。登頂馬那邦山後,可走南線從「天然湖」登山口下山,附近有一條連絡小路可繞回錦雲山莊,完成O型路線,全程約3小時左右。

馬那邦山-天然湖登山步道







另一條山路下山,走往天然湖登山口。☆走南線登山道,建議可開車至天然湖停車場,停車收費100元(道路狹小,請注意安全)ㄝ,老婆大人還跟天然湖停車場私人停車場老板吵架,因為我們停車時並未告知要收費,而且廁所也沒有水竟然要收100元~~~

這條山徑路況頗富變化。陡峭處,有高架的木棧道;微陡處,有枕木土階;平緩處,則為質樸的泥土路。沿途林相比更為豐富,杉林、櫸木林、竹林,森林更繁茂,綠意更迷人,樹林間不時傳來蛙兒的悅耳鳴聲。

沿路上坡,有點累,可能海跋不夠高,聽不到任何鳥叫聲....經過三小時才到馬那邦山眺望聖稜線(三角點)馬那邦山山頂是山友熱愛的觀山據點,登上瞭望台,可觀覽大霸尖山、雪山、樂山等名山,其實馬拉邦山不只是秋楓美,春天的十里錦蟑桃花、夏季的綠竹、冬日的寒梅,也都各俱姿色,美不勝收。在山區諸多的樹種中,主稜線的兩側都種植了青楓、楓香等兩種楓樹,其中青楓的葉片較易轉成鮮紅色,楓香的葉片遇冷則成橙色或褐色,兩者相間相襯,更見美感,除賞楓外,馬那邦山壯闊的雲海也是一絕。在登上山頂後,無論是遠眺雲霧繚繞的大霸尖山、雪山、或是俯瞰曲折蜿蜒的溪谷,都是脫離塵俗的絕佳景觀,馬那邦山的上山路線經過大湖鄉的東興國小岩石板路往上走到水源地可分兩線,北線的景觀較原始,路線較長,視野也較廣;南線的坡較陡,登山的轉助設施較多,路線則較短,遊客自陡坡下坡時,必須手腳並用,攀附繩索緩步下山。

馬那邦山,海拔1406公尺,擁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山頂觀景平台約半個籃球場大,假日時常人滿為患。今日登頂,則空無一人,山頂寧靜致遠。今天天氣清朗,能見度極佳,解說牌上所列的各座高山,都一一能清楚看見,甚至雪山附近的冰斗地形(圈谷)都隱約浮現。大霸尖山聳矗突出的尖稜更明顯可見。




這是我第一次清楚望見大霸尖山至雪山的聖稜線。「聖稜線」之名,源自日據時代。昭和2年(1927年),日本登山家沼井鐵太郎登上大霸尖山後,望向綿延至雪山主峰的險峻稜線時,不禁發出這樣的讚嘆:

「這神聖的稜線啊!誰能真正地完成這大霸尖山至雪山的縱走,戴上勝利的榮冠,敘述完成縱走的真與美?」

七、八十年來,縱走聖稜線成為許多登山客的夢想。登山客站在這裡,眺望這片綿亙壯麗的聖稜線時,倘若有所許願,則內容則不問可知。

山頂有塊巨石,一塊蒼涼古樸的斷碑,傾倚著岩石,為昭和6年(1931年)所豎立的紀念碑,以紀念明治35年(1902年)馬那邦山戰役。

馬那邦山眺望聖稜線(三角點)






女兒及兒子到三角點很高興




石碑斷裂成三截,僅存兩塊上下相疊,蒼勁的草書,刻寫著「(馬)那邦山戰諸地」,最上層的一塊已遺失,只剩「那邦山戰諸地」等字。馬那邦山兩次戰役,一在1895年,一在1902年。







路邊上發現不知名甲蟲~~~








☆登山注意事項~~~~




。山區偶有毒蛇、虎頭蜂、蜜蜂出沒,請注意安全

。虎頭蜂和蜜蜂容易跟隨遊客,上山請勿擦香水、“切勿拍打”

。可攜帶長袖衣物、帽子和登山杖

。賞楓及雲海較佳時間為12月份之後







從錦雲山莊附近的停車場出發,產業道路沿途無遮蔭,但俯覽東興村台地上明媚的農村果園風光,遠處山巒疊嶂,隱約可見鯉魚潭浮現於青山綠叢間。視野遼遠,最遠處,迷迷濛濛,海天一色。約40分鐘,抵達上湖登山口。

從登山口出發,踏著質樸的泥土路,穿梭於整大片的桂竹林,盤繞而上,坡漸陡,步道沿途地表多冷清草,間雜青芋,又有倒木斜臥。途中殘存的舊石階,令人憶想起這裡曾是戰鼓喧嚷的征戰之地。泰雅族人的足跡、日本軍人的戰靴,都曾踩過這古樸滄桑的石階路。

約20分鐘,抵達「天吊窿」,是一蝙蝠棲息的地穴岩洞,離步道旁約10公尺處,洞穴深邃,深不見底。續前行約3、 4分鐘,抵達稜線叉路口,左叉路通往「珠湖登山口」,出大湖鄉大南村。取右行,循稜前進,不久便抵達古戰場遺址。 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日軍從台灣北部登陸,展開接管任務,從北到南沿路遭到各地義軍反抗。馬那邦山先後發生兩次泰雅族人抗日事件,雖然遭受鎮壓而失敗,但驍勇善戰的泰雅族人令日軍傷亡慘重,事平之後,日軍在馬那邦山戰場豎立多處紀念碑,以悼念戰歿的士兵。



日軍在此地設立「弔魂碑」,原碑已消失,民國73年(1984年)民間團體重修,豎立「馬那邦山古戰場紀念碑」。紀念碑旁的崖台上可遠眺附近細道邦山峭拔險峻的大山壁。由紀念碑前行,約5分鐘,抵達一處空曠的平台處,是昔日的日軍軍營遺址。營舍位於峭壁之上,居高臨下,視野極佳,可監控附近泰雅族人的行動,而遠方大霸尖山至雪山的聖稜線亦隱約可見。

這處軍營,當時日軍稱為「草坪營區」,為馬那邦山隘勇線上一個重要的據點,日軍在此設立營舍及配置火砲,歷經百年歲月,僅存營舍周圍些許石砌牆殘基。營舍空地新植樹苗,土地的悲情已化為沃壤,陽光下,樹苗欣欣生長。


過軍營遺址,稜線步道途中有優雅的櫸木林,樹樹蒼翠,這裡也出現台灣紅榨槭(ㄘㄨˋ)的蹤跡。綠林之間,乍見楓樹紅艷嬌滴。馬那邦山以賞楓著名,這個季節正是時候,然而楓紅的規模並不大,只是驚鴻一瞥而已。


不久,來到著名的「石門」隘口。但見一座巨大石岩橫阻於陵線上。巨岩因地殼變動,斷裂為二,兩岩之間的隙縫,僅容單人通過,因此形成天然的隘口。泰雅族人以此隘口為屏障,頑強抵抗日軍;日軍建立隘勇線後,亦派兵駐防,在石門附近建立草坪營區。通過石門,2、3分鐘後,地勢陡起,平緩的山徑變為陡上的枕木土階路,盤繞而上。此路段為「好漢坡」,又稱「慶榮坡」,約有一百七十幾個階梯。抵達上方後,與天然湖登山口上來的山路交會。再往上走,約幾十公尺,便抵達馬那邦山。



馬那邦山俯瞰大安溪上游







獨自佇立山頂,眺覽千山萬巒,遠近岡巒相續,綿延不絕。發源於大霸尖山的大安溪,流經附近,蜿蜒繞山而出,流向台灣海峽,遠處迷濛,不見盡頭。念天地悠悠之情,油然而生。

山頂下方的平台處,另有一座紀念碑,以紀念民國72年(1983年)攀登印度庇古巴特峰(6772公尺)殉難的一位年輕登山家徐慶榮。


讀碑文,頗感慨。登山的際遇,猶如真實的人生,冥冥之中,際遇有幸與不幸。同樣的身手及條件,有人攀登時,幸運遇到天朗日晴的好天氣,有人則遭逢惡劣天候的逆襲。天氣是客觀的外在因素,這其中還涉及個人主觀的選擇。天氣良好或天氣惡劣時,要前進或撤退,不難抉擇,而天氣飄忽不定之際,最難取捨。前進有風險,撤退則可惜,在在考驗著登山客,不免會陷於天人交戰。而徐慶榮做出了他的選擇。



椅子上發現不知名甲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